莞事论坛第五期②|东莞治水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343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绿”
i东莞 2020-12-04 15:57:43

东莞是广东治水攻坚战的主战场,全省9个国考断面就有4个在东莞,最难啃的“骨头”在东莞。

但东莞敢干、真干、实干。自2016年11月全市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东莞始终坚持“系统、科学、精准”的治水原则,积极实施“五大组合拳”加“三大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1万公里、35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343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绿”、7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水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越来越多的鹭鸟回归和候鸟停栖,沿着河涌漫步也成了市民群众的心头好。

▲茅洲河沿岸的优美景观

打出一套“组合拳”

东莞治水难、硬骨头多,可以概括为“四多一高”:人多,常住人口1100多万;企业多,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东莞工业企业数多达94613个,另有36万个经营场所,130万个市场主体;河涌多,全市共有669条河涌;车辆多,全市机动车保有量330万辆,位居全省第二,每天过境车辆约60万驾次。“一高”是指“开发强度高”:目前我市土地开发强度已达48.5%,逼近生态极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治水攻坚战工作,始终坚持“系统、科学、精准”的治水原则。2016年11月,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积极实施“五大组合拳”加“三大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张治水蓝图,全面强化统筹。实现了全市污水管网“一系统、一张网”管理格局,出台东莞市治水1号令,制定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方案,以水质目标为导向全盘谋划。

两级市镇联动,推动责任落实。通过实施市领导包镇督导、部门联合作战、全流域统筹推进等举措,破除以往“镇街各自为政、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污染防治攻坚局面,推动水污染防治责任层层压实。

三级指挥架构,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并完善市级-流域-镇级指挥体系,市级层面由市长任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主持现场指挥部工作;流域层面成立了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四个现场指挥部,一线办公;各镇街(园区)均成立治水指挥部,强化工作对接。三级治水指挥部系统共有730人,其中专职办公人员超过500人。

四个流域攻坚,保障断面达标。以大兵团作战方式开展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4大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四大流域污水治理工程在年底前可全面完工,最大限度提升4个重点流域截污能力。

五大工程并举,补齐治污短板。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以来,全市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数超过600个,项目总概算约712亿元。着眼于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实现雨污分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系统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同时,强化环境执法、干部执行力、社会监督等三大保障措施。强化环境执法保障,全面落实最严格、最严厉的环境违法惩处要求,全市环保执法全省最严,至2020年10月底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682宗,罚款12.3亿元,大部分执法集中在4个重点流域。强化干部执行力保障,2019年6月,市委从纪检、组织等部门抽调13名干部,创新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督导组成立至今,共追责问责单位环境污染防治相关单位18个,问责相关责任人员252人次,其中给予党内警告及以上处分达50人。强化社会监督保障,创新出台有奖举报新政,鼓励引导市民参与环境监管,获生态环境部肯定和推广。今年1-10月,受理有效线索203条,查实146条,发放奖金165万元,营造了“合民治水、合力治污”氛围。

交出一份“满意卷”

2020年是治水攻坚战决战决胜年,全市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及“一号文”的要求,紧紧围绕水质改善的根本目标,着力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打好打赢治水攻坚战,交出一份“满意卷”。目前已有343条河涌“水清岸绿”,重现岭南风光,让市民群众享受更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以来,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等部门与镇街(园区)高效联动,技术支撑单位科学评估,形成定期调度、明察暗访、巡查督导和立行立改的工作机制。全市制定并印发东莞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考核评估工作指南、黑臭水体整治巩固工作方案和“长制久清”一河一方案,对照标准紧盯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项目进展和保障措施落地见效。

完善控源截污工程,制订黑臭水体水系图、截污管网地块图、雨污分流接驳图,按照挂图作战模式全力推进控源截污工程建设,完成了建成区黑臭水体汇水范围截污管网建设289.17公里、地下管网污水接驳790处、排水户雨污分流改造3234处、整治入河排污口1769处。

清淤疏浚确保活水保质,完成22条黑臭水体明渠段、暗渠段及影响水体干流水质的支涌共清淤38万多吨,拆除了12条存在栏河截污的栏河坝并封堵沿河污水收水口,恢复河涌水体动力和自然流向。加强生态修复及景观配套,13条河涌配置曝气系统,5条河涌使用一体化设备尾水进行生态补水,4条河涌种植挺水植物增加水质净化功能,16条河涌开展景观配套工程,河道整体景观较好。

在2018、2019两年完成污染河涌治理211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治理攻坚进程,对还需整治的410条污染河涌,2020年围绕“长制久清”目标,进一步加大了整治力度,确保年内完成治理不少于150条。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有132条河涌完成整治,152条河涌正在施工,126条河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2016年11月打响治水攻坚战以来,全市规划新建截污管网1.23万公里,市镇两级共同发力,统筹开展了水生态一至五期管网工程以及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大兵团作战工程,以及镇街自行实施管网工程。

截至目前已建成截污管网1.1万公里,加上早前已建成的主干管网以及目前仍在抓紧建设的管网,2021年初全市将建成污水管网达到1.35万公里。2021年计划完成剩余河涌整治任务,到2021年底河涌水环境治理明显见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提出一组“治水策”

东莞治水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今年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已基本没有悬念。但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成效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不稳固的,与长治久清还有很大差距。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曾凡棠对此深有体会,围绕东莞治水目标,查找问题短板,还给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曾凡棠认为,东莞治水还存在三大薄弱环节,一是还有大量的污水直排口及黑臭水体没有消除;二是雨季面源污染控制水平低、水质超标压力大;三是沙田泗盛断面溶解氧还无法达标,这个“薄弱环节”将拖累东莞治水成效。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东莞治水成果,曾凡棠提出了五点建议:

切实在截污管网提质增效和扩产增能上下功夫,坚决消灭污水直排、管网溢流和黑臭水体。管网排查工作要深入细致,排查出来的问题要抓住枯水期黄金施工期倒排工期整治好,优先打通污水输送主动脉;下决心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特别是提升雨污快速处理能力,尽量减少管网溢流和污水厂前弃水;要以效果为核心,分区分片有序开展雨污分流,确保工程质量和收水效果。

切实在提高雨季面源调蓄处理能力上下功夫。雨季污染控制关键在于调蓄,在调蓄的基础上提高快速处理能力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出路。建议坚定不移往前推进雨季面源调蓄工作,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调蓄处理设施进行精细运维,保障减排效果。

切实在严控企业排污上下功夫。粗放发展是不能走回头路的,必须淘汰“散乱污”企业。即使河流水质稳定达标了,环境容量也要留给“产值高、污染少”的产业,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污染企业集中入园统一监管的路子。

切实在增加生态流量恢复水生态平衡上下功夫。截污后很多河道都会无水无流,面临富营养化爆发“水华”现象(赤潮)的生态风险,需要系统谋划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实现“有河有水、有草有鱼、人水和谐”。

切实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治污合力上下功夫。市、镇、村(社区)和工程建设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各司其职,使重点工程的推进更畅顺、投入更保障、效果更显著,尽早还居民一个安逸舒适的居住环境。

文字:周桂清

摄影:郑琳东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