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供水+幸福河湖”,东莞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将这样做
i东莞 2022-02-26 21:13:24

东莞河涌密布、水道交织,但是一座缺水型城市,更需要进一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协同推进水治理。近日,东莞市水务局发布《东莞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防灾减灾、供水安全、幸福河湖、智慧水务为抓手,根据东莞市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重点工程为节点,系统构建防灾减灾网、供水保障网、幸福河湖网、智慧水务网,全面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东莞“双实现”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

作为指导东莞今后五年水务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东莞水务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牢固、响应快速、韧性强劲”的防灾减灾体系,“多源共济、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生态绿色、充满活力、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体系,“全面感知、融合高效、协同智能”的智慧水务体系,“规划完善、机制顺畅、专业高效”的水务治理体系。补齐水务工程体系短板和薄弱环节,增强水务一体化管理能力,广泛形成绿色亲水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实现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优质高效供水保障网

东莞供水紧张,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对此,《规划》中明确四项硬措施,形成“组合拳”。东莞将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完善全市供水多源保障格局,建设互联互通供水网络,强化重要水源地保护,推进城镇供水一张网建设,初步构建“多源共济、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供水保障网,提升全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首先,完善全市供水水源保障格局,配合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东莞分干线工程建设,充分消纳给予东莞的3.3亿立方米优质西江来水,绘制东江、西江共济安全蓝图。

其次,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完成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重点实施五点梅水库群物理隔离、清淤扩容等水源保护工程,统筹市、镇街两级水库管理单位开展契爷石、清泉、上南、牛眠埔、官井头等水库的水源保护工程;此外,松木山、同沙、横岗、水濂山等计划由饮用功能调整为非饮用功能的重要水库,按照不低于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开展治理。

其三,加快骨干水厂及管网互联互通工程。结合全市水源布局及现有供水设施,分阶段实现水源与水源、水源与水厂、水厂与水厂之间互联互通、互备互用的供水配置布局,提升我市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片区供水互联互通水平,逐步实现水源共享、水量互济、水厂互通的供水格局。

其四,提升供水设施和服务质量水平。按照国家、省关于城镇供水漏损控制的有关要求,新建、改造市政供水管网长度不少于2500公里,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优化全市供水业务管理权属,实现市、镇、村三级供水业务统一管理,实现供水“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打造人水和谐幸福河湖网

东莞600多条河涌逐步重现“水清岸美”,实现了“治水有清流,源头有活水,暗渠得复明”的目标,老百姓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东莞治水的成果,有效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规划》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为目标,推进重要河湖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建设秀水长清的滨水碧道,构建“生态绿色、充满活力、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网,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与此同时,充分挖掘沙田龙舟文化、疍家文化、咸水歌文化等传统文化,加强对古桥、古堰、古渡口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梳理石马河、东深供水工程、东引运河、江库联网等水利工程建设史,提炼“东莞水事”等水文化系列作品。着力完善滨水旅游景区体系,加强水利风景区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的融合发展,促进水文化传播与旅游宣传紧密结合,丰富河湖文化内涵。让市民可以在水清岸绿的绿道上,尽情品味山水人文的自然之美,享受全域治水的建设成果,共同参与建设美丽家园。

▲一图读懂东莞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字:周桂清 图片:周桂清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