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调查| 郑州“南水”指标饱和,如何破解用水之困?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袁晓强/图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源泉。根据郑州市政府发布的《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2020年主城区规划人口500万人,每日用水预计达188.7万立方米,而目前每天的实际供水能力仅为150多万立方米,与2020年预计用水需求存在每天30多万立方米的缺ロ。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南水北调水(简称“南水”)良好的口感获得了郑州市广大市民的青睐,包括郑州高新区在内的还未用上南水的市民,渴望早日用上南水,提升生活品质。而事实是,郑州市区的南水指标已经饱和。那么,如何破解郑州供水之困?体制机制上能否进一步创新?面对缺水的现实,向外地借水是否可行?

  [现象]一到夏季,水压就低

  今年5月中旬,多位市民向猛犸新闻·东方今报反映:家里的水压很低,水流就像细线一样。这其中,不少居民家中出现了停水。

  根据市民们的反馈,记者发现,供水压力不足情况较为突出地方,主要涵盖两大区域:一是京广铁路线以东、中州大道以西、金水路以南、南三环以北区域,尤其以新郑路、南关街、陇海路、紫辰路、紫东路、金城街、紫荆山路、城东路、商城路等沿线较为明显;二是郑州北部惠济区,大致区域为天河路以东,北三环以北,中州大道以西,尤其以天河路、开元路、滨河路、田园路、新城路、英才街等沿线较为严重。

  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由于城市用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但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没有完全到位,不得不降压供水。另外,主力水厂引水量一直超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泵站设计供水量,导致高峰期原水不足。以刘湾水厂为例,其原水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配套的口门泵站提供。夏天来临之际,口门泵站一直处于最高限运行状态,为保障郑州市城市供水安全,相关的几个口门泵站也都一直处于满负荷供水状态。

  刘湾水厂的供水紧张造成市区南部、东南部区域出现水压低现象。而地处北部城区的惠济区,由于至今没有大型水厂,近几年来,一到夏季,供水就捉襟见肘。

  “水压低”现象出现后,引起了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过问并批示:要保证居民生活用水。

  郑州市水利局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积极配合自来水公司,于5月28日启用城市应急水源,向刘湾水厂增加补给。由此,刘湾水厂的供水量每天净增3万多立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为减轻供水压力,郑州市城市管理局要求各区减少了道路洒水频次,一些洒水车改用中水洒水,减少了自来水的用水量。

  如今,虽然夏天已过,但水压低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现实]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目前,郑州市投入运行和在建的水厂有9座。其中柿园水厂、白庙水厂、刘湾水厂、航空港区一水厂、罗垌水厂的水源来自南水北调水(下称“南水”),石佛水厂以黄河滩区地下水为水源,侯寨、桥南、龙湖等水厂以黄河地表水为水源。另外,伴随着东周水厂调水工程的投运,运行20多年的东周水厂目前处于关闭状态,开始改造提升。

  据悉,正在运行的7座水厂,南水北调水源占总量的90%以上。也就是说,南水北调水源已经成为郑州市的主力水源。尤其在夏季供水高峰,受南水北调供水指标限制,郑州供水往往“气喘吁吁”。

  “近几年来,郑州市供水量不断攀升,年均增长7%至8%,达到3000万m³,这相当于石佛水厂一年的供水量。换句话说,如果要填平这个供水缺口,几乎每年都要新建一座日供水能力10万吨的水厂。”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企划部主任张垚说,供水量不断攀升的根本原因,还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尤其是郑州进入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行列之后,这一变化最为明显,城市建设在快速推进,而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受外力影响太大,当然,水资源总量不足的势头进一步拉大。

  位居中原的河南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省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1.42%,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而郑州市则是水源型和水质型双重缺乏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3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3、全国的1/1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其用水量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难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

  [无奈]南水指标,已经饱和

  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南水良好的口感获得了郑州市广大市民的青睐。很多人渴望增加南水供应,不断提升生活品质。而事实是,郑州市区的南水指标,已经饱和。

  据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输水能力为每年95亿立方米,分配给河南省的用水指标为每年36.69亿立方米,扣除总干渠输水过程中的自然损失后为35.94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用水指标为29.94亿立方米。

  在29.94亿立方米城市用水指标中,郑州市占5.4亿立方米,其中郑州主城区2.95亿立方米,航空港区9440万立方米,中牟、荥阳、上街等县市区也各分“一杯羹”。

  而事实情况是,2017年全市实际使用4.3亿立方米,南水指标并未充分利用,全市约200多万人未能用上优质的南水。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则是由于用水指标碎片化,将主城区及市属各县(市)区分开,缺少统等调配机制,造成南水指标未能充分利用。

  结果,就造成了郑州市主城区的南水指标不够用,而郑州所属县(市)区南水指标用不完。为此,郑州市主城区不得不向航空港区、荥阳市借用南水。

  “用水量不平衡,郑州市区超,县区略有富余。”郑州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副主任张立强说,省市都鼓励多用南水,按照统筹的大方向,应该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充分发挥南水北调的作用。

  然而,随着郑州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来自河南省水利厅的数字显示:2019调水年度(2018年1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郑州市南水指标获批5.2154亿立方米,截至今年9月9日,已经用了5.0858亿立方米,占总量的97.5%。

  这也就意味着,2019年,郑州市获批使用的南水指标已基本用完。

  [调配]统筹配置,支持郑州

  从长远来看,郑州市城市供水存在水资源指标缺口大,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根据郑州市政府发布的《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2020年主城区规划人口500万人,需水量预测188.7万立方米/日。因管网瓶颈问题,当前设计供水能力虽为177万立方米/日,但实际供水能力仅为150多万立方米/日,与2020年预计用水需求存在30多万立方米/日的缺ロ。

  据了解,为了应对这一形势,目前郑州市正在加快推进桥南水厂、龙湖水厂的建设步伐。

  当前,在“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新的城市规划发展理念下,水资源的命脉性、决定性地位日益凸显。为保障郑州市的城市供水水源安全,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少人士呼吁:省级层面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水资源指标进行统筹配置,解决集约利用度偏低的问题。

  河南省水利厅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处处长雷淮平接受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采访时说,郑州市每年的南水指标为5.4亿立方米,近几年,通过水权交易,调整增加了1.22亿立方米(新郑、登封分别用了南阳的指标0.8亿立方米、0.2亿立方米,新密用了平顶山的指标0.22亿立方米),两者相加,郑州市每年使用南水已经达到6.62亿立方米。随着郑州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列,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

  “由于受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除郑州市外,河南省其他省辖市的南水指标尚有少量富余。”雷淮平说,

  在用水指标上,今后会不会向郑州倾斜?

  雷淮平透露,河南省水利厅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南水,支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水需求。

  [趋势]申请增多,富余不再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支持郑州用水?梦想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照进现实?

  雷淮平说,一是支持郑州市现阶段尽可能通过水权交易增加南水指标;二是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预测受水区至2035年水量消纳情况,对个别地市水量指标有富余的,进行统一安排调整,重点支持郑州。“如果个别地方的用水指标常年富余,而且也不愿意通过水权交易支援其他地方用水,时间久了,我们会考虑收回用水指标。”

  据悉,自2014年南水北调通水以来,河南省受水区域、受益人ロ逐步提高,供水范围覆盖11个省辖市市区和40个县(市)的80个水厂、引丹灌区、6个调蓄水库及20条河流,受益人口近2000万人。工程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发挥,有效保证了居民用水,改善了生态环境,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的困局,对河南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意识到南水的优良品质,所以,越来越多的地方申请使用南水。

  据悉,不在原规划受水区的驻马店,通过水权交易,每年取得了0.4亿立方米。如今,开封市,南阳内乡,平顶山汝州、舞钢,周口淮阳、项城、沈丘,郑州高新区、经开区、白沙组团、新郑龙湖,新乡“四县一区”,安阳西部等地也申请使用南水。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这些新增用水项目都在加紧进行前期工作,而对于河南省来说,则意味着扩大供水范围,而且是适度扩大,毕竟全省的南水指标有限。等这些新增供水目标建成后,河南省南水北调水量指标也将不再出现富余。届时,在省级层面上,即便想让郑州用更多的南水,也将心有余而力不足。

  [工程]把水留下,进行调蓄

  “从长远计,郑州市急需建设调蓄池等大型储水设施。”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企划部主任张垚说。

  以郑州市刘湾水厂为例,2014年7月,当时刘湾水厂建成但南水北调还未通水,而郑州市南部水压低集中爆发。紧急关头,来自尖岗水库的应急水水源,开始给刘湾水厂输水。去年10月10日,南水北调21号门泵站出现供电故障,无法向刘湾水厂输水,应急水系再次启动。而今年5月中旬以来,来自南水北调的原水减少,郑州市再次紧急启动预案,调动应急水系水源向刘湾水厂补水。

  由此可见,类似于尖岗水库这样的储备水源,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2005年,郑州市就拥有常庄水库、尖岗水库两个备用水源,蓄水量达3000万m³以上;石佛沉沙池、花园口调蓄池中也存有450万m³的水。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发生重大污染事件,郑州市可以迅速启用备用水源,保证供水50天。而到了2018年,这个水量只够用28天。

  “如今,郑州市区基本实现了丹江水全覆盖,然而,丹江水只能用不能留。”张垚说,为了供水安全,建设调蓄工程势在必行。

  雷淮平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初衷,是给沿途城镇提供补充水源、替补水源,如今 “替补变主力”,供水保障率需要大大提升。再说,南水北调输水干渠就像人一样,高负荷运行久了也得体检,进行保养维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线性工程”、“直肠子工程”的南水北调,要补其短板,建设调蓄工程十分必要。

  据悉,河南高度重视南水北调调蓄工程论证、规划和建设,多次向国家有关部委建议,同时纳入了河南省《十三五南水北调专项规划》和《南水北调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规划了8座新建调蓄工程和一批配套工程调蓄池,以及与7座既有水库的连通工程。

  据了解,目前水利部正在开展调蓄工程论证、规划、选址工作,初步在河南选择了三处。 其中新郑观音寺调蓄工程,库容达1亿立方米,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

  [未来]引新水源,创新体制

  在业内人士看来,建设调蓄工程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郑州的供水问题,需要打造供水安全体系,让供水能力远远领先于实际供水需求,而引入新水源则是国内很多城市的普遍做法。

  据悉,深圳的水源来自东江,如今深圳又实施了西江饮水工程,供水能力达到了每天600万立方米。像上海,在保证正常供水的情况下,又在长江入海口的长兴岛上,建了一个76平方公里的青草沙水源地,大大提高供水能力。杭州一直用钱塘江的水为水源,如今又建了一条200多公里的管道,把千岛湖的水调过来。兰州在现有供水格局下,又从刘家峡水库引水,距离达200多公里。

  这些城市都是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从长远供水安全考虑,开始引入新水源,从而做到了水库成环,多库连调。而郑州的水源,除了黄河、南水之外,还没有第三水源。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会十分被动。

  令人欣慰的是,2018年11月15日河南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建设陆浑水库—郑州西水东引工程,开展小浪底水库向郑州输水研究,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一切都令人期待,但需要一个过程。

  南水向郑州倾斜、建设大型调蓄工程、引入第三水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有望逐渐实现。而对于郑州市来说,目前共有7家供水运营主体,由于市场行业集中度低、管理水平不一、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给城市供水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各供水运营主体间的水厂管网缺乏联通,应急保障能力差;部分区域自批自建,未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同业竞争造成局部地区投资浪费,产能过剩。这一切都意味着,完善、创新现有体制机制,同样迫在眉睫。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已经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而水源则是最基础的问题。只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郑州特色”做好整体规划,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配置瓶颈,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基础设施服务一张网”,才能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