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聂粤
“新发展新作为新惠州”主题采访活动于11月4日至11月6日在广东惠州举行。11月6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跟随媒体团来到惠州博罗县,走进博罗县客家婆景区,探访惠州博罗的经济社会发展措施成效。
客家婆景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彭泽祥 摄
“博罗模式”让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
站在客家婆景区口,记者眼前随处可见的是极具客家文化气息的石磨、豆腐等特色建造。据了解,客家婆景区位于博罗县长宁镇,该景区占地1.3万平方米,景区浓缩客家文化精髓,辅以古石磨文化长廊,集中展示客家千年文化之韵。而客家婆景区最出名的莫过于客家婆豆腐,依靠罗浮山优质的水资源和自然环境,这里生产的客家婆豆腐远近闻名。 “我本身是客家人,我就想把豆腐和我们客家文化紧紧融合,以前是石磨,小作坊,现在是电磨,工厂面积都有一万八,十年就翻了十倍” 客家婆食品公司总经理李强国向记者表示到客家婆豆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博罗县政府在研发资金和技术改造都提供了帮助。
客家婆景区内巨型石磨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彭泽祥 摄
值得注意的是,客家婆景区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全面展现博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李强国告诉记者自2018年8月,博罗县被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客家婆景区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地点,经常有学生来这边近距离体验客家文化和尽览博罗非遗项目,零距离感受博罗非遗文化的魅力。景区还经常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组织适合展示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等在旅游景区内展出、表演,吸引游客现场参与互动体验。同时,通过对博罗非遗类旅游商品进行创意再研发,形成具有博罗特色的非遗文创旅游商品。
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客家文化教育基地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彭泽祥 摄
在带给人们非遗文化享受的同时,客家婆景区的成立也带动了附近居民的就业和经济收入增长。客家婆景区讲解员王兰梅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产品全是本地的,销售上去了村民的收入也就上去了,游客多了,景区的岗位也增加了,就业岗位也增多了”。
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客家文化教育基地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彭泽祥 摄
据了解,近年来,博罗县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魅力强县的目标任务,大力推动文化事业产业传承发展、创新发展,走出了自己的“博罗模式”。目前,全县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3项,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10项。
“博罗速度”让更多项目快起来!
记者的第二站便是来到了位于博罗县的南亚电子材料(惠州)有限公司。据了解,该公司2001就落户博罗县,到现在已经进行了4期的投资,目前在建扩产厂投资总额达到2.4亿美元,其生产的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布等产品产能全球排第一。今年其覆铜板厂及玻璃纤维布厂投资扩产案也已于4月动工建设,覆铜板新增产能预计19亿元/年,玻璃纤维布新增产值6亿元/年,年增加缴纳税2亿元。“整个项目的立项到投产,博罗政府都给我们很大支持。” 南亚电子材料(惠州)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锡村告诉记者博罗政府把提高项目履约率、动工率摆在项目引进建设的突出位置,全力保障发展的用地需求,不断优化当地的营商环境,所以很多公司都对博罗的投资环境很有信心。
南亚电子材料(惠州)有限公司二期厂房建设示意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彭泽祥 摄
博罗政府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把“办事不求人、过程很顺利、出门不生气”作为政府效率的最高标准,持之以恒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同时,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领导挂钩联系制度、项目建设工作专班等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建设机制,全力保障项目快推进、快建设。
南亚电子材料(惠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彭泽祥 摄
据了解,今年以来博罗县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除了县级以上重点项目外,博罗还大力推进一批新引进的重大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博罗县共新引进项目30宗,总投资386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8宗。正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顺南食品、万洋众创城、铭利达等项目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动工,创造了项目引进建设的“博罗速度”。
南亚电子材料(惠州)有限公司产品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彭泽祥 摄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博罗正牢牢抓住机遇,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以沿东江经济带和环罗浮山“三生”融合产业经济圈撑起未来产业发展的框架,着力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魅力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