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在实处 干在实处 成在实处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④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两会为我们今后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常州高新区成立三十周年。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创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滨江宜居城”发展定位,凝心聚力抓发展、开拓创新谋跨越,聚力推进重大项目攻坚突破、高铁新城建设、长江大保护三大工程,当好常州“532”发展战略主力军,奋力争当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以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聚力重大项目攻坚突破
打造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产业是经济之基、发展之本。常州高新区始终坚持实业兴区、产业强区,2021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3000亿元台阶,“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成型成势,新型碳材料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比亚迪高端电机电控等重大项目签约落户,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省党代会指出,要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了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常州高新区将把重大项目攻坚突破作为扬产业发展优势的关键抓手,积极对标对表全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创新重要策源地。
一是坚持“项目为王”提升发展质量。培育壮大“两特三新一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坚持狠抓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优质外资项目招引,引育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打造1个千亿级和4个500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全力推动向产业链中高端和关键核心环节攀登,力争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以更多的“企业高峰”拉升“产业高原”。
二是坚持“创新为要”积蓄发展动能。发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效应,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创新链,聚焦生命健康、第三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领域,积极招引企业研发中心和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全力争取碳纤维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落户,以“国字号”的品牌、“国家队”的水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平台、领军人才的引才聚才作用,加速打造长三角高端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
三是坚持优化环境夯实发展保障。聚焦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要求,系统做好要素资源全方位保障,扎实推进低效企业转型腾退、低效用地连片盘活,发挥资金撬动作用,用好科创基金和产业基金。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丰富“高新事•高兴办”综合服务品牌内涵,积极探索苏锡常高新区三地审批服务一体化,落实“链长制”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多为企业送服务、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长三角有影响、江苏站前列的“服务金牌”。
聚力高铁新城建设
打造跨江融合发展桥头堡
常州高新区具备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随着去年以来常泰过江通道加速建设,马尼拉货运航线、“常西欧”班列正式开通,成功入选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全面加快。

省党代会指出,要大力促进区域协调联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带、引领带。常州高新区将把常州高铁新城建设作为更好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一体化的核心载体,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关键抓手,汇聚更多高端资源要素,更大力度促进跨江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着力打造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全力推进高铁新城建设。深化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常州高铁新城沟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提速常泰长江大桥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放大产业链和创新链辐射带动作用,奋力承担起跨江融合“桥头堡”、辐射周边“强磁场”的重大使命。坚持以产城融合、生态宜居为目标,加快构建新经济产业布局,集聚企业总部、高端商务、科教科创、生态住宅和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植入更多人文关怀理念、智慧城市基因和国际化元素,处处体现“产、城、人、文”互动共处。
二是全力提升城乡宜居品质。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推进街区形象塑造和基础改造,积极探索“城市管家”服务,深化城市数字化治理,打造功能更完善、品质更优良的居住环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有序推进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常态化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高水平推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全力打造现代物流中心。释放“空铁水陆”综合交通优势,依托常泰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建高效串联的枢纽集疏运体系。集中力量整合长江岸线资源,加快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奔牛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常州港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常州机场改扩建,强化“三港一区”联动,构建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体系,全面支撑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四是全力优化民生保障服务。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深化创业就业富民行动,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缩小收入差距。落实教育“双减”政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和健康养老服务。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发展夜间经济激发消费活力,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大恐龙园”东扩战略,丰富新龙生态林内涵,打造文旅中轴的高新品牌,成为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的重要目的地。
聚力长江大保护
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常州高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21年,关停验收沿江低质低效化工企业13家、安全拆除15家,沿江5公里生态廊道全面建成,全省唯一化工腾退用地整合利用试点落户高新区,绿色发展新格局加速构建。

省党代会指出,未来五年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有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常州高新区将把长江大保护作为补强发展短板的关键抓手,全面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聚焦生态环保、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难点,创新思路、攻坚突破,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真正做到守住“金山银山”、重现“绿水青山”。
一是聚力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长江大保护战略不动摇,健全“十年禁捕”长效机制,在沿江一公里危化企业全面清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绿色转型,推进沿江生态复绿,深化探索沿江土地资源“空间补偿”机制,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气水土污染治理,夯实绿色生态“基底”。
二是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聚,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全力建设“零碳城市”。
三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贯彻“两个不放松”“务必整出成效”重要指示要求,高标准推进“三年大灶”和“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努力创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意识,主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全面提升全链条常态化精准防控水平,坚决守好债务管控、信访稳定、平安法治的底线,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作者蒋锋系常州市委常委,常州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常州市新北区委书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